驱动自动驾驶迭代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道路测试的数据规模和质量成为考核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技术实力的胜负手。而数据的规模和质量则取决于自动驾驶测试车队的规模以及搭载自动驾驶产品车型的量产规模。
目前来看,特斯拉绝对是自动驾驶领域里,数据积累最积极也是成果最显著的那个仔。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于2014年正式上线,多年间历经产品推广、技术迭代、产能扩充、销量增长,于2020年初累计行驶里程达到了48亿公里。
马斯克曾表示,自动驾驶技术需要累计至少96亿公里的里程,才能保证自动驾驶能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成熟可靠。
重视数据智能的,国外看特斯拉,国内可以看下这家初创不到3年的自动驾驶独角兽玩家——毫末智行。
今年6月份,毫末智行公布其辅助驾驶系统的用户累计行驶里程正式突破1000万公里,累计用时390天。
1000万公里相比特斯拉的数十亿公里的话,略显单薄。但换个角度看,谷歌Waymo在2018年达成了1000万英里路测数据,用了近十年,而特斯拉从2014年推出Autopilot之后到2020年接近50亿公里的行驶里程,才用了短短6年时间。
毫末辅助驾驶里程数据背后,有着与特斯拉一样的增长逻辑。
在2021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公开表示,数据智能是毫末智行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唯快不破”同样是四字箴言。不论特斯拉也好、毫末智行也罢,越跑越快的逻辑背后,是对“量产”和“数据”这两个关键词的深刻理解。
在2021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预测,2022年将是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乘用车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将会正式进入下半场,其他场景的自动驾驶也将正式进入商业化元年。
竞争加速意味着自动驾驶企业需要更多投资。资金不仅要用来研发,还要商业化落地,从而保证不断迭代和充沛的现金流。
自动驾驶的下半场,要开始靠自己“造血”而存活。而如何“造血”?其商业模式就必须具备规模化量产的能力。
特斯拉早就把这个逻辑写进公司的战略里。作为“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特斯拉不仅在列强林立的汽车行业成功立稳了脚跟,甚至还把丰田、大众等老牌车企彻底甩在了身后。
特斯拉采用了由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普及的路线。前期靠高端车型打造高品牌溢价,现在靠Model3、Model Y走量来实现量产规模。
特斯拉靠电动化打下了江山,但是要靠自动驾驶来支撑起未来。
我们知道,自动驾驶技术的复杂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甚至让老马多次打脸,而技术成本的投入让不差钱的字母表巨头都肝颤。
不过,特斯拉找到了自己的技术成长路线,那就是依靠乘用车的量产规模,一方面获得持续的现金流,一方面获得了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
由此,特斯拉从乘用车渐进式自动驾驶路线上找到了获取海量数据的金矿,其借助新能源汽车已近成熟的商业化落地模式,并通过不断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实现数据的指数级增长,最终达成迭代闭环。
而背靠长城汽车的智能化战略,毫末智行同样获得了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的庞大规模化量产能力与成熟商业化落地能力,并为数据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可能。
截至2022年6月,由毫末智行自主研发的辅助驾驶系统已在魏牌摩卡、魏牌拿铁DHT、魏牌玛奇朵DHT、坦克500、坦克300、哈弗神兽6款乘用车上实现量产。
毫末智行预计在2022年将实现辅助驾驶产品对长城汽车旗下三十多款量产车型的上车,并在未来2年内,实现100万台车型的上车。
这一数字对长城汽车来说并不夸张。仅在国内,长城汽车就已拥有8座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整车生产基地,年产能可以轻松突破百万台,并且仅今年第一季度,长城汽车的国内总销量就已突破30万台。
在此前的长城汽车2025战略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表示,长城汽车2025年全球总销量将达到400万台,并且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前装渗透率也将达到40%以上。
结合特斯拉数据对比来看,随着搭载数量和系统使用率的提升,毫末智行辅助驾驶里程很难不会实现指数级突破,在未来一年破亿,甚至未来两年破十亿,都很有可能。
对于自动驾驶的产业玩家来说,只有掌握量产落地的“金刚钻”,才可以拿到“数据规模”的瓷器活。接下来就是看如何打磨“数据”这个瓷器活了。
数据是驱动自动驾驶迭代的核心,也是决定量产能力的先后手,这句话已经成为当下自动驾驶行业的共识。
基于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特斯拉从自动驾驶研发开始就肯定了数据对于驱动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重要性,由此我们才得以见证其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飞速发展。
和特斯拉类似,毫末智行也通过自动驾驶第一性原理得出,推动自动驾驶迭代的核心是数据,由此建立起了数据智能体系MANA。而如何高效率、低成本获取数据,则是毫末智行数据智能体系MANA的核心。
基于数据智能体系MANA,毫末智行推出了以HPilot为代表的辅助驾驶产品,并通过规模化量产能力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实现了海量用户真实数据的获取,建立起了数据闭环能力。
截至当前,毫末智行HPilot已迭代出3款产品,除HPilot 3.0外,都已在长城汽车旗下车型中实现量产,而前者也将在今年正式上车。
另外,同样基于对自动驾驶第一性原理的深层思考,毫末智行还在2022 HAOMO AI DAY上正式推出了国内首个“重感知”的城市域辅助驾驶产品城市NOH,这也将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城市域辅助驾驶产品。
关于数据收集场景,毫末智行并不仅限于乘用车,而是提出风车战略,将场景锁定在乘用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和智能硬件。毫末智行希望通过以此促进数据能力的迭代,从而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风车战略,毫末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领域推出了小魔驼系列,在智能硬件领域推出了自动跟随载物平板机器人与跟随机器人。这些产品能够为末端物流自动配送等领域服务,提供更多场景下的数据。
按照毫末智行自动驾驶能力发展曲线F=Z+M(X),毫末智行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借助MANA对大规模真实行驶数据和仿真数据的学习与处理,不断转化为知识与能力,以推出重感知的城市NOH为代表的,令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飞跃,成为国内仅次于特斯拉的头部自动驾驶企业。
巨大的数据规模将在后续自动驾驶竞争方面给予毫末远超竞争对手的非对称优势。为毫末智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最终实现全无人等高峰奠定坚实基础。
从以特斯拉、毫末智行为代表的头部自动驾驶企业中,我们可以总结出3条成功规律,换一个更加概括的说法,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当下智能网联汽车热潮的大环境。众多新势力逢时而生,众多硬科技企业迎来又一个时代机遇。特斯拉是开风气者,毫末智行这样的新锐独角兽是新生力量。
地利,是拥有规模化量产能力,并由此带来商业化落地能力。自动驾驶技术必须落地于产品,大规模交付于广大用户,小范围、小规模的自动驾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人和,在于对自动驾驶发展的底层逻辑具备清晰的理解,如此可以助力企业摆正发展方向,避免走弯路,让好钢都用在刀刃上。
可以发现,自动驾驶企业如果想要实现成功,天时、地利与人和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三要素,才有可能复制头部自动驾驶企业的成功。
特斯拉自不必多言,而毫末智行则是国内极少数能够同时具备这三要素的自动驾驶企业,由此毫末智行才有实力实现后发制人。
而考虑到如今智能网联汽车的热潮依旧,所以对自动驾驶企业来说,走向成功的终极通路,还是要掌握“量产”与“数据”这两大底层逻辑,而以数据驱动自动驾驶技术进化,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趋势。